当前全球化浪潮翻涌,中资企业扬帆出海正逢时,然而其中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须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发展趋势?12月18日,全球头部房地产服务提供商,第一太平戴维斯公布《中资企业出海报告》(下称《报告》),为渝企“出海”支招。
▲专业机构出具报告为渝企“出海”支招。(受访单位供图)
《报告》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资企业“出海”已走过40余年,期间经历了4个阶段——1979年-1999年为1.0时代,特点是萌芽初启,主要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2000年-2007年为2.0时代,特点是成长跨越,国内制造业和电商企业“出海”参与度逐年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带动对外投资持续增长;2008年-2019年为3.0时代,特点是变革升级,彼时互联网“出海”浪潮高涨,线上线下运营方式融合,加速了国内企业全球化布局;2020年至今为4.0时代,特点是价值跃升,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资企业在“出海”前,越发重视加强研发和本地化产能投入。
《报告》称,在当前全球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资企业“出海”方式逐步从轻资产试水投资,转向在国外投资建厂,特别是电子、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等大型企业,凭借显著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国外投资建厂方面抢占先机。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是中国A股企业选择投资建厂最多的国家,而东南亚则是中国企业海外建厂的热门区域。
目前中资企业的“出海”方式分为3类,即供应商合作、海外并购和投资自建,三种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其中,供应商合作可借助合作方的本地资源快速进入市场,优点是节约成本,但存在对合作方依赖及管理协调复杂等问题;海外并购可直接获取资源与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不过成本高、整合难度大且面临法规风险;投资自建的自主性强,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但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且运营风险高。
另外当前中资企业“出海”还面临4类挑战,首先是宏观经济波动,在国际市场扩张中,企业需考虑全球通胀、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特别是为保障供应链稳定灵活,企业要制定长远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其次是适应市场特性,由于各国法规、准入、文化及消费行为多样,企业入新市场容易遭遇“水土不服”,“出海”企业需在“中国式打法”基础上,有效融入海外市场文化特点;其三是基础建设保障,由于部分国外市场的行业物流、供应链、技术支持等配套设施不足,会对企业市场拓展造成限制,企业需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建高效物流网络,确保供应链稳定,并加强技术支持投入;第四是专业团队组建,企业“出海”后的本地化运营能力关乎项目成败,需要组建专业团队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商业惯例和生产成本,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报告》建议,中资企业“出海”前要做好目标市场调研,包括当地自然人文、经济、营商、法规、产业及园区成熟度等方面;同时做好企业自身考量,对自身资金财务、人才团队、供应链管理、政策备案等有清晰判断,确保企业具备“出海”条件能力,通过实现“产品出海、产能出海、产业链出海”,创立形成自身的全球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