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新时代,对外投资合作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由过去的资本匮乏逐渐转变为资本相对充裕。我国企业不再满足于本土市场的投资,开始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由此开启了中国企业出海征程。1984年8月,万向集团从杭州萧山出发,装载着3万套汽车万向节跨过重洋抵达美国,迈出了我国企业海外探索的第一步。此后40年,中国企业出海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最初的出海布局主要集中在欧美、东南亚等发展成熟的地区,随后向中东、非洲等新兴区域拓展延伸,逐渐实现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据《2024中国企业出海最新研究与洞察》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出海资金量相比于2022年增长11%,企业数量增长23%,在新增的企业出海名单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70%。

如今,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微企业,从科技巨头到初创企业,从制造业龙头到服务业新秀,出海企业在全球市场遍地开花,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未来,期待中国企业出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打造涵盖合规、文化、管理、销售等多方面协同的出海生态圈,实现精细化、策略化国际业务拓展。

中国企业要树立长远且稳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此,企业在出海前应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调研,发掘潜在市场机会与竞争态势。在识别域外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并与海外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拆解来看,这个模式不仅仅限于某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造涵盖合规性、文化融合、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等一系列策略的全面、协调的出海生态圈。首先,出海企业应借助专业咨询公司在各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和丰富实践经验,对预计在目标市场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展开全面且细致的审查,保障企业在税务处理、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以及劳动用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均能严格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其次,与本地供应商建立合作联系,构建本地化服务网络,以便企业快速适应当地市场,在文化融合和市场洞察方面获得深度支持。进一步,根据目标市场特点,对产品进行本地化调整和创新,并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建立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和媒体生态的销售和分销渠道。同时,建立快速响应的客户服务体系,确保在产品、营销、服务等多个维度上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第二,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成熟的行业组织形态。

构建并完善海外服务体系是一个既需耐心又需持续努力的过程。鉴于我国当前在海外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对薄弱现状,政府应主动作为,为出海企业提供投资担保,如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以降低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面临的风险。同时,应大力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出海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对企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效能。此外,应进一步推动双边以及多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争取在规则制定层面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与主导权,以此为契机简化繁琐的审查流程,大力促进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通过营造开放、包容、公正且透明的国际投资环境,切实保障企业出海投资所获得的境外收益,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最后,加快建立成熟的行业组织形态,由政府发挥带头作用,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咨询机构。该机构能够为出海企业提供涵盖投资保险、风险管理、挖掘投资机会、开展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进行规章与制度审查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切实帮助出海企业有效降低面临的外部风险,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第三,锚定重点区域,重新确立品牌定位。

目前,汽车品类在我国海外市场开拓中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历经多年的战略布局与深厚积累,比亚迪、广汽等品牌成功进入国外消费者的视野,赢得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好评,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攀升。从市场布局来看,这些品牌重点发力东盟、中东等地区的市场。这些地区不仅因与中国文化及消费者价值观的相似性而降低了品牌认知成本,还因为国际贸易的积极互动对中国品牌持有正面态度。因此,对于那些尚未在海外市场中建立起独特品类或品牌形象的企业而言,可综合考虑市场品类容量、竞争环境、消费者认知及政策法规等多维指标,精准聚焦重点区域,以实现品牌建设的突破。在全球化战略中,当地消费者对于“中国”在目标品类的认知以及中国对于目标国家的心智势能辐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杰克等品牌通过洞察海外消费者心智,发现中国品牌在东南亚等地区的中档品牌地位稳固。基于此,杰克等品牌重新确立了品牌定位,如“中国第一品牌”,不仅强化了市场终端的接受度,还有效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心智距离。

第四,强化技术创新与政府引领,开辟出海产业新蓝海。

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从劳动与资本密集型迈向技术驱动型、思维创新型、品牌先导型的升级之路,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与政府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应不断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通过引入前沿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创新,在海外市场树立独特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业务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增长点。政府则需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出海企业提供坚实的后盾。一方面,通过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出海企业集聚。另一方面,聚焦关键科技领域与新兴战略产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低息贷款、研发补贴、税收减免等,全方位支持出海项目的实施与发展。此外,政府还应重点推进关键领域的标准与规则构建,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并引导企业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拥有更强的声音和地位。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RCEP对亚太区域价值链重构的影响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22&ZD178)阶段性成果】

(成新轩,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璐琪,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点赞

发表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