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靖超 上海报道
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国内电影人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一项事业。但直至今日,中国电影在海外取得最佳成绩依然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创下2.1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成绩,近年来在国内备受好评的《流浪地球》系列、《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在海外的票房成绩甚至未进入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排行榜前20。
因此,在近几年的国内各大电影节、电影展上,中国电影出海发行也是一大经久不衰的主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的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国内外电影人均认为,中国不缺乏优秀电影作品,特别是能够引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人共鸣的影片。
但究其原因,一是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电影依然主导着海外电影市场在文化和商业方面的话语权;二是语言、文化、观影习惯等带来的自然隔阂;三是海外电影市场的风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四是要想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国内电影市场必须发展成熟起来,对比其他国家具有先进性。

海外市场风向变化
自从去年年初,国内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包括新加坡、欧盟多国调整旅客入境检疫措施后,和观映像创始人白凌雁立刻动身赶赴海外,连续参加了柏林电影节、西班牙马拉加电影节以及戛纳国际电影节等活动,力图追回过去三年因疫情所失去的交流机会。
通过这些活动,白凌雁感受到国内外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全球电影市场逐渐从全球化转向去全球化的趋势。
“一些国家的电影市场现在更加关注本国的变化,包括社会变革、人物成长等,而过去那些具有普遍价值或共性特点的电影越来越少。这给中国的电影引进工作带来了困扰,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引进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共同情感和价值的电影。”白凌雁在第25届上影节的一场市场活动中这样表示,最近几年因为乌克兰局势、LGBT等运动,一些国家比较关注难民、性别、战争等方面的题材,他们的观众、电影从业者更加关注这些与自身关联度更高的题材,本土化趋势愈发明显,但中国在过去几年离这些东西较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割裂。
此外,华狮娱乐制片有限公司总裁蒋燕鸣还提出,海外观众,特别是欧美国家的观众在观影习惯上与中国观众有明显的不同。
“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的态度较为怀疑,观众对购票并不积极。很多欧美国家的观众观影习惯和语言因素对中国电影在海外发型有重要影响,西方人不喜欢看字幕,也听不懂中文,那就不会看了。”蒋燕鸣这样说道。
“今年春节档,《满江红》在国内爆了,但是到海外,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很多外国人不知道‘靖康之耻’和岳飞,当影片最后宋军将士很激昂悲愤地背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有不少西方观众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记者在本届上影节市场活动主会场龙之梦大酒店与多位相关从者人员交流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对该观点的认同,他们均表示,在输出中国电影时,更倾向于家庭、女性、少数民族等题材。
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满江红》中国内地票房为45.44亿元,约6.54亿美元,力压《流浪地球2》成为了2023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然而该片的海外票房仅1300万美元,特别是在海外市场核心区——北美与欧洲,票房甚至低于20万美元。
国内市场是支撑海外市场发展的关键
在今年4月下旬举办的北影节上,博纳影业懂市场于冬曾这样表示:“我记得在伦敦有一个网站,当时《哪吒之魔童降世》刚上映一个星期,就在这个网站上全片高清可以放,一个月之内有80多万的点击量,但是我们没有收到一毛钱。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海外发行能力的同时,还要建立好我们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取证维权的方法。”
于冬对此表示,中国电影不仅要能够走出去,同时也要解决自己的版权保护问题。
但在本届上影节期间,有多位业内人士却认为相比于打击盗版,当下更迫切的事情是让市场恢复、并发展成熟壮大。
艾尔米塔影业创始人、制作人杜粮提到,在疫情之前,上影节的影片在国内上映前的首映场次总是秒光,连黄牛票都难以获得,但如今黄牛票现象几乎消失了。他认为这体现了市场需求的修复和整顿的必要性,需要我们对未来有更加乐观的心态,重新尝试制作出现象级的影片,重新唤醒市场,同时体现国内电影领域的多元化。
“我们原来最担心的,就是盗版。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不是盗版控制的好,而是它热度没有了。就是可能连盗版大家都没有这么高的兴趣了。”杜粮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同时也意味着行业正处于一个重整旗鼓的时刻。
蒋燕鸣称,由于疫情的原因,近几年华狮发行的影片数量较少。他提到,过去每年他们可能会发行大约15到20部影片,每个月都有新片上映。然而,受到疫情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很多影院关闭,尤其是海外的华人观众对疫情比较谨慎,不太愿意前往娱乐场所观影。因此,在过去三年里,华狮可能只发行了30部影片。所以他认为目前市场状况与疫情前存在很大差距,“现在能够恢复到之前的30%已经相当不错了”。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电影出海的主要受众其实是以海外华侨和华人为主,本土观众并不多,在疫情来临前就是如此。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电影要想打开海外市场,首先要保证国内电影市场能够发展成熟,每年能尽可能多的产出高质量影片。
蒋燕鸣建议在制作和推销项目时要明确目标市场,是面向西方市场还是东方市场。他认为作为本土的中国电影人,应将重点市场放在中国国内,并不要过分追求全球化,因为除了好莱坞电影,其他国家的电影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上映,这是当下必须要面对的情况,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但蒋燕鸣也表示,虽然海外市场的经济收益有限,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展示中国电影。他鼓励大家不要灰心,因为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在英文地区,小众电影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下一站,东欧?
即使当下在海外的整体成绩并不理想,但多位从事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从业者也在今年收获了惊喜。
据蒋燕鸣介绍,他们正尝试在东欧国家举办商业中国电影活动。“在3月份,华狮在罗马尼亚举办了中国电影周,并在四个城市的六个影院放映了多部影片。这并不是一次展览,而是一次商业活动。曾经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也举办过中国电影周,在各大影院上映商业片,所以他们也想试试。在这次电影周活动中,纪录片和讲述苏州非遗民间艺人的影片,都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
记者在本届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活动中了解到,截至目前,由上影节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8个国家、55个成员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成员机构的所在地就位于东南亚、中亚、东欧、拉美、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因此,有许多从业者表达了,正考虑将发型重点从“难以攻克”的北美市场转向东欧、东南亚等地区,特别是要积极参加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电影节和电影展。
杜粮表示:“首先,我们要获得评委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因为这对于严肃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宣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影片在艺术领域是否有新突破,是否能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
对于商业电影而言,杜粮认为共鸣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共鸣,就无法建立起稳定的观众基础和票房收入。”
杜粮以《绝杀慕尼黑》的发行为例说明了如何找到共鸣:“几年前,俄罗斯电影在中国并没有取得好的票房表现,许多人都对我们的影片持观望态度。然而,我们认为这部影片传达了体育精神以及苏联时代与中国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但在宣传中,我们刻意不将其宣传为一场苏联人对阵美国队的比赛。我们坚信,即使观众被骗入电影院,观影结束后仍不会对影片评价过低。即使他们觉得打篮球这事跟他没关系,平时也不看篮球,但是他的临场感是非常强的。”
杜粮提到,有这样的预期,是因为他们在上映前做了充分宣发组合拳。“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第三方观众测评。此外,除了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外,我们还会在电影节上进行调查问卷,了解观众的反馈。根据这些测评结果,我们会制定一个发行计划,并依此进行宣传。同时我们也会冒一定的风险,将20%的宣发比例用于大胆破格。我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宣发策略。”
(编辑:张靖超 校对:翟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