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用工的首要难题在于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因为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不同,海外要招到合适的员工难,想要管理好员工更难,开除员工更是难上加难。比如虔诚的穆斯林员工一天祈祷五次,其中三次都发生在工作时间,可能拿着毯子就在办公室里开始祈祷,并且期间不受任何干扰。中国企业家讲究效率,而在海外一些国家,生命就是拿来浪费的。只能接受一个事实,海外工作效率低于国内,否则如果盲目规划可能会吃亏。曾有很多企业承包海外工程时与外国企业低价竞争,结果因为对人力成本和效率计算失误,导致工程项目预算和实际成本严重不符,造成巨额亏损,并与业主方发生长达多年的纠纷。
此外,海外解雇员工的难度和法律风险不容小觑。各国劳动法规对于解雇条件、程序及赔偿标准有着严格规定,开除员工不仅需要具备正当理由、履行正当程序,而且还需要支付遣散费。以印尼为例,雇主解雇正式员工必须提前14个工作日通知,且如果雇员回信拒绝,双方协商不成的,雇主必须在取得劳动纠纷部门的判决或许可后才能解雇雇员,否则解雇行为将被视为无效,雇主必须重新雇佣该雇员;且雇主解雇需基于公平原因并且具备合理理由,任何超出正当原因的解雇都可能被视为不公平解雇而无效。并且印尼遣散员工需要支付n+1的遣散费,最高不超过9个月的工资。
不仅如此,海外很多国家有罢工的传统,且外资企业比本地企业更加频繁。比如2023年3月印尼一家中资企业Gunbuster镍矿冶炼厂(GNI)遭遇印尼工人罢工,甚至引发当地中国工人与印尼工人之间的冲突事件。该冲突始于GNI镍矿冶炼厂的印尼劳工提出改善工人安全、工作环境和加薪的诉求。厂方本与工会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但因厂方拒绝重新聘用已经被终止聘约的劳工,劳资谈判未能达成一致。印尼联合工会于1月14日罢工,并且要求厂内中国工人加入,但遭到中国工人拒绝。当天晚上,继续工作的中国工人和印尼工人发生肢体冲突,造成两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2] 越南罢工更加频繁,据越南总工会劳动关系司公布的消息,2023年第一季度,越南因劳资纠纷已发生23起罢工事件、有7806名工人参加,且集体停工事件多发于外资企业。罢工的主要原因包括:员工不认同企业的计划和加薪幅度;企业拖欠工资、拖欠工资和社会保险;企业没有春节奖金;员工认为企业的春节奖金少;要求企业在春节假期前支付春节奖金;企业停止运营时,员工认为企业给的补助少。[3] 之前福耀汽车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显示出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成功,但也真实反映了企业出海在用工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海外用工的“暗礁”虽多,但并非不可逾越。尊重当地文化、调整管理策略,关注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建立完善用工管理制度、沟通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关注当地劳动纠纷处理机制,都有助于解决员工关切问题、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各国对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在海外市场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合规要求。很多中国企业在早期出海时往往采用粗放策略,当时可能未受到关注,但当环保问题日益显现时,随时可能遭受政府部门的罚款及停产停工的风险,还可能损害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甚至引发公众抵制和社会信任危机。
老挝香蕉园污染事件:大约自2013年开始,中国人经营的香蕉种植园开始出现在老挝北部。后政府因为发现香蕉园有污染,自2017年开始颁布相关法律对此进行规范。老挝一家由中国某农业进出口公司拥有的香蕉园,在种植香蕉过程中使用并乱排有害化学物质到河里,致使大量鱼虾螃蟹等生物死亡,目前相关机构已经责令该公司承担责任,并在3年之内恢复被破坏的环境。[4]
越南纺织公司排污被罚:越南政府2016年11月出台的第155/2016/ND-CP法令,提高了违反环保法规的罚款金额,个人最高将被罚以10亿越南盾(约合28.5万元人民币),机构组织罚金最高为20亿越南盾(约合50万元人民币)。位于兴安省美豪市纺织服装工业园的大华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规定将废水排至污水处理厂,而是排向雨水排放系统,污染了整个北兴海灌溉系统,导致水污染日益严重,被罚款3.5亿越南盾(约合10万人民币),并被要求消除影响。[5] 此外,该新闻发布后,相关网友还认为罚款过轻,要求责任方判刑,因为根据越南2017年修订补充的刑法,如违法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最高可判处7年徒刑。
构建海外环境合规体系,要求企业在进入新市场前,深入研究当地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当地标准,同时建立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法规变化和政策动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环保监督和管理,通过安装环保设施、优化生产工艺、加强废物处理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影响。而面对环保合规的挑战,企业应保持积极态度,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发生环保违规事件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整改工作,同时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联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监督。
有些新兴国家,就像80年代的中国,市场需求极大,对出海的企业也非常有吸引力,但同时,它的社会治理整体又比较混乱,政策很不稳定,几乎每天都有新政策发布,但下面的人是否会执行也存在不确定性。新兴市场的政策变化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可能成为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方面,政策调整可能催生新的市场机会,如政府鼓励外资进入、提供税收优惠等;另一方面,政策的突然转向也可能让企业措手不及,面临项目取消、投资贬值等巨大损失。
“锂矿双雄”的海外遭遇: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在墨西哥和智利的经历,是政策变化对企业出海影响的生动写照。今年6月,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均发布公告称遭遇出海目的国政策变脸,可能面临巨额亏损,股价也因此跳水。赣锋锂业公告称,因墨西哥政府2023年修改了《矿业法》,将锂列为战略性矿产,禁止向私人授予锂矿特许权,从而取消赣锋锂业在墨西哥Sonora项目的9个矿产特许权,赣锋锂业将面临巨大损失,赣锋锂业已申请仲裁,目前该纠纷仍待解决。天齐锂业曾花了278亿买下智利化工矿业公司(SQM)23.77%的股权,结果今年5月,SQM公司被国有化,天齐锂业之后能从SQM获得的分红将逐渐低至3.3%。
中远海运的港口建设波折:除矿业外,中远海运在秘鲁投资建设的Chancay港,经过8年调研、5年建设、投资94亿元,把原本一块荒地建设成一个巨型港口,即将竣工时,港口的专营权被秘鲁单方面取消,直到今年6月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签署《国家港口系统法》修正案,才使“独家经营权之争”有了转机。[7]
新兴市场的政策变化是企业出海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只有通过采取加强政策研究与预判、多元化投资与风险分散、强化法律合规与风险管理、提升本土化运营能力以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支持等措施,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