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药行业国际化深度报告:创新升级,国际化扬帆起航

1. 全球医药市场分析

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增长,主要由发达市场品牌药驱动

2028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达到2.2万亿美元 。根据IQVIA报告,2023年全球药品支出约1.6万亿美元,2019-2023年复合增速为6.0%。 2024-2028年预计将以6.6%的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达到约2.2万亿美元, 驱动支出上涨的因素包括药品使用量增加、新产品上市、专利到期、生物类似物使用增加。

分区域看,2024-2028年发达市场的药品支出增速预计在5~8%区间,低于新兴市场,后者预 计增速为10~13%。发达市场整体医疗系统更成熟、药品可及性高,因此整体市场体量大, 2023年发达市场药品支出为1.3万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占比79.4%,其中品牌药在发达市场 中占比为75.8%,未来增长主要受专利期内的品牌药驱动。新兴市场2023年支出为3,037亿美 元,占比18.9%,其中仿制药占比超70%,24-28年非原研仿制药增速为12~15%,非品牌仿 制药增速为9~12%,因此仿制药在新兴市场依然占据重要市场地位。

全球仿制药:美国市场逐渐萎缩,新兴市场方兴未艾

仿制药占据新兴市场主要份额,但美国依然是最大的仿制药市场。在成本压力以及原研专利到期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仿制药使用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兴市场 为提升药物可及性,对仿制药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IQVIA数据,2022年按药物支出金额算, 新兴市场仿制药占比达到46%,而原研品牌药仅占28%。与之相反,发达市场主要由原研药 驱动,2022年支出金额原研药占72%,仿制药只占19%。 从绝对数上看,发达市场仿制药市场仍比新兴市场大,尤其是美国,仍然是最大的仿制药市 场。2022年全球仿制药市场中,美国市场占比26%。但受市场竞争加剧,仿制药价格下行, 美国仿制药市场逐渐萎缩,2017年市场有886.9亿美元,至2022年轻度萎缩至820.1亿美元。

专利药是驱动美国药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8-2022年,仿制药处方量占比提升了0.7%,至 2022年已达91.9%,但是用药金额上的占比从 20.0%下滑到了14.6%。因仿制药价格便宜,因此 在自费支出中,仿制药的占比在逐年提升。 根据IQVIA预测,未来5年,美国市场药品支出增速 依然有7.3%,主要由受专利保护的品牌药贡献,这 部分产品已上市开始放量,但专利尚未过期,预计 将贡献3220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而新上市的品牌要 预计将贡献1190亿美元增量支出(预计250个新药 在美国上市)。

2. 中国医药品出口结构

医药品出口结构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调整

原料药依然是主要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制剂出口规模逐渐扩大。中药:中药类产品海外需求呈现增长趋势,但海外体量远小于国内中药市场。根据《中国医 药产业国际化蓝皮书》2020年中药工业产值6,196亿元,出口仅262亿元,占比仅4.2%。中 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3年中药类出口54.61亿美元,同比下滑4%,产品以植物 提取物为主,在药品、膳食营养补充剂、食品等都有应用。

原料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本土企业出海较早,从1992年海正药业获 得首个美国FDA证书开始原料药出口逐步进入中高端市场。原料药出海模式简单,核心是产 品合规以及性价比。

在产品结构上,也从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化的中高端产品转变,从抗生素、维生素为主的大宗原 料药向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转变。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2023年原料药出口下滑21%,占西药类的80.1%,2015年 该占比是81.3%。2023年原料药出口量同比增长5.4%,但平均单价下降24.7%,几大典型大宗原料药 以量换价现象尤其明显:(1)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023年出口金额37.85亿美元(-12.4%),量增 5.5%,价减17%;(2)抗生素类出口额32.68亿美元(+10.1%),量增20.5%,价减8.63%;(3) 维生素类出口额27.51亿美元(-17.7%),量增3.4%,价减20.4%。

制剂:起步较晚,2007年华海药业的奈韦拉平成为首个通过FDA认证的中国制剂,中国才开 始开拓美国制剂出口市场。在产品结构上,现阶段主要以肝素、激素类、抗菌药、青蒿素等 为主。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2023年制剂出口63.13亿美元,同比下滑 4%,整体呈现量增价减态势,其中出口量增长9.5%,均价同比下滑12.3%,如激素类制剂出 口量增34.6%,单价下滑32%。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医药品出口业务增长迅速

“一带一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从2013年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后,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的出口额已从2013年的170.12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447.22亿美元,复合增速11.3%。产品类别上,西药出口额 2013-2022年增长了近2.5倍,器械类增长近3倍。整体市场具备人口基数大,存量市场大;卫生支出增长快,增量市场 大;药品进口依赖度高的特点。

从区域上看,东盟是第一大出口地区,也是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当地配套设施完善,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 系协定》)等政策红利足,区位优势独特。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覆盖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1/3贸易量。中国医 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对东盟地区出口额达136.78亿美元,2013-2022年复合增速为12.3%。

其次是拉美地区,主要是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国。拉美地区未来几年医药市场增速较快,根据IQVIA,2022-2026年 预计复合增速为17.4%。我国也是持续加大对拉美地区的医药出口,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出口 额达到112.39亿美元, 2013-2022年复合增速达12.6%。

中东地区的特点是石油经济使得整体居民消费水平较高,但本土药品生产能力不足,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医药保健品进 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中东地区出口额在40.96亿美元,2013-2022年复合增速为10.8%。当地居民对医疗 需求高,整体投资热情高涨,发展潜力大。

中东欧国家: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正式创立,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公众健康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医 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中国对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10.5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32.39亿美元,复合增速 13.3%。地区特点是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波兰是该地区最大的医药市场(IQVIA预测2026年市场规模105.7亿美元); 除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外其余国家主要依赖进口;人口结构上老龄化程度加深,2019年中东欧16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均 超14%。

3. 海外优秀企业国际化复盘

海外代表药企趋势分析

创新药企:欧美法规市场依然贡献主要收入,美国占比 在持续增加。美国依然是创新药市场的高低,在2023年8月《降低通货 膨胀法案》(IRA)推出前,美国医药市场采取的是严格 的专利保护以及宽松的自由定价,因此各大创新药品纷纷 选择在美国上市,根据PhRMA统计数据,美国新药可及性 达到85%。从各大跨国药企的收入占比来看,无论是否美 国本土企业,过去几年都在提升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

仿制药企:美国依然是头部仿制药企主要收入来源 。美国由于居民医疗需求释放充分,支付能力强,依然是全 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也是头部仿制药企主要收入来源。 尽管在药品价格上,美国仿制药市场由于竞争激烈导致价 格相对较低(2022年所有OECD国家药价均价是美国的 1.49倍),头部仿制药企业依然能在美国市场维持一定增 速,17-22年美国市场收入CAGR分别为8%/4%/10%/9%。 考虑到头部仿制药企在美国充分竞争,而新兴市场的仿制 药领域具备较好增长潜力,竞争尚不充分,我们认为是中 国仿制药企出海可以深耕的市场。

创新药复盘—第一三共:创新驱动,依赖“重磅”产品

日本药企国际化大背景:医保控费+外资侵蚀。1960s初期开始日本实施全面医保制度,整体医疗市场迅速发展,同时因为对外资的种种限制, 日本本土仿制药企业纷纷崛起,积累原始资本。80-90年代日本经济经受压力,社会医疗保障 支付端与人口老龄化带来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矛盾逐渐突出,日本推出多项政策遏制医疗卫 生费用增长,包括定期调整药品价格、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医保控费导致行业增速下 滑且对药品质量要求提高,日本药企开始向头部集中,2000-2010年日本药企不断进行兼并 重组等行为,根据厚生劳动省统计数据,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1,123家,到2010年370家, TOP5行业市占率从29%提升至43%。同时为引进外资复苏国内经济,日本选择开放国内医药 市场,导致国内市场份额逐步被跨国药企侵蚀,2010年外资市场占有率达到37%。 面对国内控费下对仿制药价的压缩,以及来自外资的压力,日本药企开始转型创新研发以摆 脱控费导致的利润压缩,加快国际化布局以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生物类似物复盘—Celltrion:首仿破局,核心是构建产品组合

Celltrion:在卓越的生物制剂生产能力基础上把握生物药专利到期机会。 2002年Nexol与VaxGen合资成立Celltrion,本意是为代工后者生产艾滋病疫苗,Celltrion 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建设产能高达5万升的工厂。该疫苗III期临床失败后,VaxGen出售了 Celltrion的股份。2005年7月工厂建成后,BMS考察后将处于III期的阿巴西普和贝拉西普两 款生物药生产订单给Celltrion,该合同价值8亿美元。凭借生物制剂的CMO业务,Celltrion 也得以在2008年上市。此后,公司持续加大生物医药投资,因重磅生物药专利将集中到期, 2008年9月宣布生物类似物计划。 生物类似物不同于化药仿制药,整体研发、资金等壁垒较高,公司凭借突出的生物制剂研发 能力、先发优势以及充足的产能(一厂与二厂合计14万升,三厂6万升在建),经过多年发展, 已成为生物类似物领域代表性企业,2022年收入规模已达2万多亿韩元(合123亿人民币)。

仿制药复盘—DRL:因势利导,创新赋能国际化

DRL:时代红利下,顺应时局发展自身。在印度友好的专利法规下涌现了一大批仿制药企,在 1970-2005年间完成资本积累,Dr.Reddy’s Lab(瑞 迪博士实验室,DRL)是其中之一,2005年收入规模 已有237亿印度卢布(合21亿人民币)。因此在专利制 度与国际接轨被迫出海后,大多数通过收并购快速实现 国际化。2000年以后,欧美国家都在大力推行仿制药替代,整 体市场快速发展。美国仿制药处方量占比在1996年还 是43%,2008年已经达到72%。印度仿制药国际化恰 逢欧美仿制药市场黄金发展阶段,利用自身成本优势, 迅速打开市场。

4. 中国药企出海成果

2023年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硕果累累

2023年国际化集中兑现,反映国内药品研发实力上升至新台阶。从2020年开始,中国药品对外授权开始迎来爆发期,2023年对外授权数量及金额均达到新高, 其中交易金额增长更为明显,说明单个产品能获得更高的交易额,其中反映了海外企业对国 产创新药认可程度提升以及国产创新药产品力的提升。 2023年也是国产创新药在美上市的收获年,截至目前,仅有6家国产企业的7款国产创新药在 美上市,其中有4款是2023年及以后被FDA批准上市,反映了FDA监管机构对国产创新药的 认可。6家企业中仅百济神州是“自主出海”模式,其他5家公司均是将海外权益授权给海外 药企的方式出海。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点赞

发表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