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列为2025年的重要任务,提出优化金融服务、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等举措。
多位代表和委员也从全产业链出海、汽车出海、跨境电商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内卷”现象愈发普遍。在一些热门领域,如3C产品、服装、家居等,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以跨境电商为例,2024年上半年,超过半数卖家营收下跌,其中四成卖家营收下降超过30%。
这种低价竞争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销量,但长期来看会压缩利润空间,损害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
为应对这一问题,两会代表和委员建议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入手。政府应强化企业资质审核,遏制不正当竞争;
行业协会应牵头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企业自身则应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盲目跟风。
当前,单纯的产品出海模式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频繁;
另一方面,企业无法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抗风险能力较弱。
学者林雪萍指出,企业出海可分为“真出海”和“假出海”:前者能在海外扎根,融入当地产业链;后者则只是简单的组装制造。
2025年两会期间,政府围绕“抱团出海”“产业链协同”等关键词密集释放支持政策。
代表和委员建议以光伏、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出海,搭建跨境贸易信息共享平台,简化通关流程,降低出口成本,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新能源基础设施,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随着各国监管政策的调整,本地化、合规化运营成为跨境电商企业的必然选择。
两会代表和委员建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推动“AI + 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强化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多层次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专业机构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咨询和合规审查服务。
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的道路上虽有风浪,但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出海的步伐将更加坚实。
企业需看清政策风向,把握市场机遇,从“产品出海”迈向“全产业链出海”,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企业出海与个人信息审计和税务合规紧密相连。个人信息审计能够帮助企业确保数据收集、存储和传输的合法性,避免因数据违规引发的法律风险,同时为税务合规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税务合规则基于这些数据,确保企业在跨境业务中遵守当地税法,优化税务筹划,降低税务成本。
两者共同作用,不仅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法律和税务风险,还能提升企业声誉和市场信任度,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企业出海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助力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