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容选读】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进入百舸争流的状态。
东南亚自2018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区域。这也造成了越南、泰国等工业用地价格的快速上涨。
欧洲市场迎来了中国电动汽车投资的高峰,中国在匈牙利的投资仅用两年时间就快速超过了德国和韩国,位居第一。
中东的新能源产业正在紧紧地拥抱中国。迪拜似乎毫无抵抗地在拥抱中国投资。光伏、数字科技、跨境电商成为新宠,抢走了基建的风头。
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的中国自贸区,正在迎来络绎不绝的探访者。在非洲初级商贸形态之外,更多的制造工厂涌入。
当各个国家超市里的商品标签上越来越多地出现“Madein Vietnam”(越南制造)或者“Made in Turkey”(土耳其制造)的时候,商品生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全球每个超市的商品都跟中国有关,变成全球每个新工厂都跟中国有关。中国工厂似乎突然出现在全球版图上,每个地理空间上都留下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
这是一次群体性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经历如此大密度的全球出征。行业包罗万象,从手机、电视到汽车、园林割草机等。供应链则覆盖彻底,上下游企业一起移动。一台电脑从电路板到电源,一台冰箱从箱体到蒸发器再到门封条,每个产品都牵动着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
这是一次仓促性出海。2018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了大量代工厂的迁移。从2022年开始,中间零部件的工厂也开始加速移动。中国从“制造力为中心”到“设计力驱动”的切换周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全球制造业的洪流已经进入新的大峡谷。大量企业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企业并非因为有能力而出海,而是要在出海中形成能力。
这也是一次有很强目的性的出海。出海的企业,看上去都带有坚定的信心。无论是被动的配套商还是主动的品牌商,都感受到了一种出海的拉力。
与此相伴的是,“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从四处传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和断裂被反复强调,让人觉得全球化似乎戛然而止。然而,这只是一种站在中国看中国的视角。如果站在月亮看地球,就会发现全球新增工厂在不断出现。全球化没有减速,甚至在局部加速。中国工厂,是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
百舸争流之中,这些企业到底在寻找什么?是躲避关税风险,还是降低成本?是获取价值,还是融入本地?大规模群体行为的背后,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感”也在扩散。“不出海,就出局”的说法,则像是一种群体誓言。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找对抗脆弱、修复断裂的方式。这使得“出海”成为一个全民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