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
1)违背供需关系常识的外贸出口物流需求暴涨背后,是被人为吹大的“需求泡沫”在起主导作用;
2)物流价格的暴涨不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而是被“需求泡沫”硬生生逼出来的;
3)外贸供应链的失序,助长了我国外贸出口各参与主体的“我很重要”的战略性认知偏差;
4)前有高企的物流价格“堵截”,后有猛涨的大宗原材料价格“追兵”,又叠加“双控”政策和此起彼伏的疫情,外贸出口急需回归理性,主动拥抱内循环。
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 | 运联研究院 田勇,编辑 | 小L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13日,拜登政府为纾解因港口持续拥堵造成的民生物资断供,对民众日常生活及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宣布本国最大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及长滩港都将实行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轮班制度(其中长滩港自当地时间9月中旬开始已延长操作时间)。
众所周知,港口的日常运营涉及多个环节、多个参与主体的密切配合,任何环节或主体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制约整个港口正常运营。比如,美国本次大塞港就有来自集卡司机数量减少、港作熟练工人数量不足等负面因素的制约。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不再拘泥于某个或某几个港口的操作现状,而开始关注疫情爆发以来的国际物流运输运力及节点基本面时,就会发现:所谓人手不足等具体因素固然可能是导致一时一地港口运作受阻、国际供应链断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当时当地的决定性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大概率不是统领国际物流运输持续动荡(如运价持续飞涨)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以我国外贸出口语境下的海运物流场景作为讨论对象,探讨运价飞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为饱受天价运费及急转直下的交付可靠性苦恼的外贸行业,探索出部分减损方向。
1、严重违背供需规律的出口海运市场背后是满满的外贸需求泡沫
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给“需求泡沫”下一个定义。下文所有提到的“需求泡沫”均遵循此定义所框定的意义。本文框架下的“需求泡沫”,是指除却普通消费者对日常生活所必须、企业对平时运营所不可或缺、其他非盈利机构(如政府等组织)为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类物资、原材料等实体货物的需求以外的,大部分在一定时期持续、普遍、快速增长的需求。
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外贸持续高强度繁荣,尤其是出口繁荣更是有目共睹。支撑起繁荣大局的所有因素里,固然有自然增长的真正需求和长年积累的增长惯性(我国已持续多年作为贸易顺差国,为全球提供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商品),但真正导致外贸出口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因素中,就绝不仅仅只有常规需求在,更少不了需求泡沫的推波助澜。因此,正确认识并及时识别需求泡沫,对于准确判断外贸出口及国际海运物流现状和趋势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从结构上看,出口需求的增长并非完全基于常规需求的增长
如果把我国面对的出口增量进行拆解就会发现,该增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原有B端一般贸易客户的订单量增长;二是原产国由于疫情封厂停产甚至封国,而新近转移过来的B端一般贸易新客户订单,所带来的新增量;三是电商渠道带来的直接增量。
其中,拿电商渠道的2C增量来说,如果认为该增量只是疫情影响带来的购物渠道线上化或者说是电商渗透率的抬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以上观点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该观点的前提中默认了参与网购的各类商品的需求总量依然是理性的、可控的、实打实的真实需求,只不过流量入口因疫情原因发生了转移。
事实上,电商渠道的增量固然有原有需求向线上转移的部分贡献,但也有非常可观的增量,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即刺激消费政策最想看到的效果——“虚假繁荣”。
比如,某家庭的洗衣机、沙发虽然有些老旧,但未来三五年内并没有换新的打算;疫情打破了这一切,居家隔离的家庭成员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居家环境的质量上。再加上政府发放现金,很多家庭必然会决定购买新洗衣机和沙发,抢在手中的美钞进一步贬值之前花出去,及时享乐。自此,需求泡沫就被“制造”完成了。
另外,如果其前提是正确的,在总需求稳定的情况下,既然有如此之多的流量转战线上,直接向产地国下单,我们就不可避免地看到传统零售渠道采购需求的下滑。但是,传统零售渠道贸易商的采购需求非但没有下滑,甚至和电商的增长速度一样,也经历着快速地增长。
1.2 造成出口需求暴涨的原因,其实是结构性的“需求泡沫”
同样的道理,原有B端一般贸易客户的订单量增长,很大一部分也不是其自身客户需求的正常增长所带来的,而是出于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疑虑和对市场波动的判断,自发地加大采购量,囤积货物以备不时之需(此中原理其实和海外仓的大面积铺开,以及商家大力布局海外仓库存非常类似,且都带来了相似的结果,以货物积压的风险为代价,换取未来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因此,出口需求暴涨的背后,其实是需求泡沫的“煽风点火”,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由于国内率先控制住疫情、积极复工复产,同时叠加海外疫情爆发导致海外生产停滞、“居家令”等防疫措施所引发的正常需求的简单叠加。
论述到这里,我们就会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泡沫压力传导链:由于疫情大背景下的贸易商对未来市场的偏悲观预期,以及消费刺激政策的实施,需求泡沫得以产生,并进一步传导到了物流或供应链层面,导致了如文章开头所述的港口拥堵。
2、不堪重负之下,海运运力及节点崩溃其实是意料之中的“正常现象”
从上图的需求泡沫传导链可以看到,最终承压的,是海运物流运输或者说是整个供应链。而其在价格及时效层面的具体表现,就是运价的飙涨、交付质量的不可控(并无意间造就了海外仓扩张的窗口期。具体分析可参考运联研究院发表过的关于海外仓的相关文章,点击此处可查阅)。
2.1 错不在海运运力及节点能力的供给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举个例子:我国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医疗系统的床位、核酸检测试剂盒、医护人员、防疫物资等要素的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整个武汉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但这并不是武汉医疗系统本身的责任,而是因为患者数量在短时间内的猛增,大大超出了医疗系统的设计能力上限,进而导致了一床难求、应收未收的紧迫局面。
同理,面对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货运需求,海运运力及节点效率成为了承接需求泡沫带来的绝大部分运输和操作压力。也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出口路向的集装箱短缺、各大港口由于集中到港、操作能力限制,叠加防疫措施等因素所共同呈现出的海运乱局。
2.2 海运纾困的关隘不在运力和节点本身,而在物流需求端
相信在关注国际供应链及海运的人群中,人们的绝大部分注意力都被船司、港口等不断爆出的天价、拥堵、事故等信息所占据,进而想当然地认为海运本身必须无条件地解决问题,以快速适应新的贸易需求的增长。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秉持这种思维惯性,不但无法帮助海运及节点行业解决短期内供需失衡的问题,反而会给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和困扰。比如,误将需求泡沫当作真实需求,无条件地迎合运输需求的增长,进而投入更多重资产、透支现有资源;最终在泡沫破裂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订单来摊薄成本、维持边际成本护城河,此种投入和消耗可能成为拖累企业健康发展的“定时炸弹”。
因此,想要彻底解决目前海运市场承压的问题,就要把注意力从物流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即探讨如何区分和识别外贸出口语境下的理性增长和需求泡沫,努力将自身能力和理性需求的增长进行匹配,而不是被动地被非理性的需求泡沫牵着鼻子走。
3、切莫形成自我感觉良好的战略误判,扎实做好运营才是破局之道
根据上文论述,解决目前海运及节点乱局真正有效的着力点在需求方,而不在物流供给方。笔者认为,对外贸业者而言,至少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下手,解决眼前的问题、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
3.1 战略上:认清需求的增长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基于企业内生的组织能力、研发实力、成本优势等要素获得的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所带来的增长,和水涨船高、不明就里踩在风口上享受到的行业红利带来的增长,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但在市场持续火热、订单源源不断的繁荣氛围中,我们很难时刻都保持清醒。
如果赚快钱的贪心被充分放大,如果将业绩的增长归功于自身实力和努力(当然也确实非常努力),就会形成极其危险的战略误判,进而忽视市场失灵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最终自食其果,错过练好内功的战略机遇期。
3.2 战术上:扎实做好研发、质量把控、成本优化才是正途
其实,即使行情再红火,市场依然没有忘记提醒外贸企业要保持冷静,提醒的方式就是大宗原材料价格的飞涨。
如果说出海海运价格及港口节点的拥堵,是外贸企业前行路上的“堵截”;那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是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背后甩不开的“追兵”。面对“实打实”的所见即所得的订单,除了对自身内生能力的重视和资源、精力投入等“定力”外,原材料采购价格的上涨则是提醒外贸企业时刻保持清醒的有力外部因素。
只要是泡沫,就有破裂的那一天。只有在拥抱行业红利的同时保持定力,不放松对企业运营能力的打磨,才能在泡沫破裂的那一天继续存活下去。
4、本轮需求泡沫造就的红利也是一场大浪淘沙
平心而论,疫情后的外贸出口繁荣的确是一时的供需失衡导致的。但这里“需”很大一部分却是泡沫。以海运运价为例,更是逐步偏离了供需规律,即随着价格的攀升,需求反而也在不断攀升。
此等乱局之下,谁看破了表象背后的泡沫实质,并扎扎实实把控好自身成长节奏,谁就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基业长青。但这种企业终究只能占少数,绝大多数的企业会沉浸在赚快钱的幻想中,而大概率会伴随着泡沫的破裂而退出市场。
4.1 要避免被淘汰,企业首先要有泡沫随时会破裂的底线思维
泡沫引发的行业上升期红利,部分掩盖了“刺刀见红”的纯粹市场化竞争的残酷性。如果绝大部分外贸企业都醉心于眼前的繁荣,于行业整体而言,则相当于主动将长期竞争力掏空。
因为,此轮外贸增长的品类当中,依然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低技术附加值产品,凭借“薄利多销”,看似活得还不错。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承压,自身又缺乏定价权,继续下去只能随着泡沫的破裂而消失。因此,底线思维就显得尤为可贵。
4.2 底线思维驱动下,外贸企业主动拥抱内循环可以找到企业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
就外贸企业而言,虽然同品类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往往高出海外市场几个量级,但绝不等同于国内市场就毫无机会。本文在此不展开论述如何打开国内消费市场,而是着眼于“双循环”,尤其是内循环的“定海神针”属性对外贸企业的真正价值所在。
首先,开拓内贸业务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立刻规避掉外贸物流(如海运)高企的运输成本和走货风险,从而跳出被原材料价格和物流成本前后夹击的窘境。
其次,经营国内市场、努力打造稳固的“定海神针”似业务基本盘,既能受益于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所具备的相对可预期的稳定前景,又可以随时兼顾海外市场的风吹草动,做到内外贸兼顾。
当然,出口转内销注定不易,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一定成功,但却是外贸企业在面对需求泡沫大行其道,出海物流通路动荡不安行情下,避免被市场淘汰所必须做出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