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山之石,海外医械龙头复盘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扩容。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慢病患病率不断提高等因素,医疗卫生财政负担 和临床诊疗需求持续扩大,推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扩容。2022年预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528亿美元 (+5.9%),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1404亿美元(+10.4%)。按地区看,全球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 31%)、中国(25%)和欧盟国家(21%)贡献。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规模占比约60%,国家 人口少,但人均医疗消费和市场规模高。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以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发展国家市场 ,器械市场整体占比约40%,但预计后续发展中国家增速快于发达市场。国内器械出海进可攻发达市场, 退可守发展中国家市场。
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约5528亿美元,为国内4倍。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为5528亿美元,前五大子赛道 为IVD(15%)、心血管(11%)、影像设备(9%)、骨科(8%)和眼科(6%)。 子赛道有所分化。从细分领域看,国内外市场空间差距范围为5-19倍,其中眼科(19.2x) 、神经外科(15.6x) 、外科(15x)、内窥镜(10.1x) 、骨科(9.9x) 等领域差距较大。
国际化是海外巨头普遍的成长路径
当前海外医疗器械龙头国际化水平较高,美国仍为主战场。从全球视野看,海外医械龙头收入体量约为百 亿美元级别。整体来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美敦力、西门子、飞利浦、GE等)出海收入占比较高,国际 化率达50%~60%。史赛克、汉瑞翔、直觉外科等专业领域深耕的公司主战场仍为美国。
从90年代以来,海外医疗器械龙头国际化水平逐渐提升。从90年代以来,海外器械龙头的国际化水平总体 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以丹纳赫为例,国际化率从1992年的10.3%提升到2023年的59.9%,本国收入占比 逐渐下降,中国、日本及发展中国家收入占比逐渐提升。 国际化是海外巨头普遍的成长路径。国际化布局能够打开成长空间,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是海外成熟器械 龙头的必由之路。
直觉外科股价复盘:创新产品是股价的核心驱动力。直觉外科是手术机器人商业化最成功的厂商 ,旗下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创新和技术造就核心竞争力。
二、医疗器械出海全景图谱分析
出海背景: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面临诸多控费政策,海外市场价格体系较为稳定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面临诸多控费,低值耗材集采范围相对广泛,高值耗材和IVD集采进度加速。2020年以来,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面临较大的控费压力,以“国采+省级联盟“模式为主导的医疗器械带量采购广泛开展,品种 主要集中在低值耗材(胶片、留置针、输液器)、高值耗材(冠脉介入类、骨科类、人工晶体等)和IVD(生化、 化学发光)等细分赛道,总体降幅与竞争格局存在较强相关性,即随着国产份额下降,产品降幅趋缓。
纳入品种无禁区,集采加速覆盖。集采纳入的医疗器械产品种类广泛,已突破常规“禁区”的概念。 市场规模是集采纳入决定性因素:集采聚焦临床用量大、市场规模可观的医疗器械产品(种植牙、 ok镜、人工耳蜗)。高单价产品为集采重点监控对象,高值耗材的集采开展最为成熟和广泛(冠脉 支架、电生理、骨科)。同品类横向拓展为重要方向,部分产品尽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与 集采产品具有较高的协同性或替代性,亦是集采的重要方向(心血管介入产品线、骨科产品线)。
疗设备集采已在多地试点,采购政策仍处于 探索期。医疗设备集采目前仅在部分省市试点, 主要集中在影像等单价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 除成交价适当低于市场价格外,各省份开展的 设备集采各有特点,比如安徽由省医保局主持, 采用“产品分级、医院分级、项目分包”的政 策。
海外市场价格体系较为稳定,价格敏感度相对更低。与国内相比,海外医疗器械市场产品价格总体 稳定,部分创新产品随着更新迭代单价甚至略有提升。高值耗材领域,以冠脉支架为例,欧美、日 本等发达国家定价在1~2万元左右,和中国集采前价格相近,国内集采后价格仅为欧美国家1/10。 设备领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初期出厂均价在80万美元左右,后续随着产品升级优化均价有所 提升,201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40万美元左右,销售价约300万美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市 场初期采购价格约为2000~3000万元,2024.6最新中标价为1300万元,降幅约50%。
IVD领域,检测服务价格由各地医保局制定,不同省市价格水平有一定差异,整体来看内地检测服务收费平 均价格仅为台湾省、日本和美国的20%~70%,且未来国内IVD收费有望进一步调整。
新阶段出海产品高端升级,疫情加速出海渠道扩张,疫后开始恢复常规增长曲线
从海关披露的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数据看,中国器械出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2001-2008年,加入世贸后,出海爆 发增长,该阶段主要以一些壁垒低的产品为主,如低值耗材、低端设备;2)2009~2015年:金融危机后,出海逐 渐降速,迎来承压阶段;3)2016年至今:国产器械实现高端升级,同时借助2020年疫情的渠道扩张契机,器械出 海实现加速发展。 医疗器械出口22及23年有所下滑,24年开始回升:医疗器械的海关税号主要集中在税则9018、9021、9022、 9402等品目。数据上不包括IVD试剂(新冠试剂),但囊括了低值耗材(防疫物资22年23年出口需求有所下滑,此 外22年国内居家隔离较为严重,产能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整体22年出口端下降),24年疫情相关产品已 基本消化。
医疗设备:出海有迹可循,核心在零部件自主化
医疗设备板块是出海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因为:1)部分设备技术达到高端水平,如影像、超声、监护、 家用设备等;2)制造优势,人力、供应链优势导致设备股性价比突出,一般国内企业通过经销模式+直销 模式在海外以自有品牌销售。3)2020年疫情期间海外采购抗疫产品(监护、呼吸、DR等)导致国内企业 渠道增加,渠道红利存在。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尤为关键:在部分高端设备领域(如影像、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内镜等)出海比例 较低,主要因为核心零部件未能自主化,无法体现出供应链优势。如超声设备领域,由于产业链完全自主 可控,出海水到渠成。 2023年出海业务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的是:祥生医疗、乐心医疗、福瑞股份、联影医疗。
IVD:新冠检测催生出海契机,出口逻辑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IVD龙头厂商对出海布局日渐重视,且基数小,海外收入增速快于国内。迈瑞医疗通过其他优势项目已在海 外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客户基础,且先后并购Hytest、DiaSys加速全球化供应链建设。2023年海外端约占 IVD业务1/3,同比增速20%~25%。新产业已在海外设立10家子公司,通过长期本地化经营培养海外影响 力,正处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关键期,23年海外收入占比约为1/3(剔除新冠),增速超过35%。普门科技 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和与欧美日等大OEM/ODM合作双轮驱动海外市场增长, 23年海外端约占IVD收入 40%,增速基本持平(有疫情产品影响)。安图生物正在加快国际市场布局,23年海外收入占比不到5%, 但增速超过60%,未来海外占比有望持续提高。
高值耗材:出海难度大,注重临床价值提升
高值耗材出海难度大,未来潜力巨大。设备采购主要由医院采购决定,较为注重性价比,而相比之下,高 值耗材的使用主要由临床医生决定,企业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积累足够临床数据,而国产企业大部分不 具备在海外开展学术支撑的能力,纯粹依靠经销商很难做好高值耗材的国际化。随着国产企业在国内市场 逐渐取代进口份额,未来挖掘海外市场潜力成为必然选择。
三、出海全链条分析:国产厂商如何拥抱国际化浪潮
海外市场分析:定价机制和收费体系
器械价格的形成依赖于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受医保体系、支付方式、政府角色、医保覆盖范围、 疾病构成、竞争厂商等多种因素影响。英国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资金来源由政府和企业负担为主, 医保按人头在提供医疗服务前向医疗机构/医院提前支付费用,政府在定价环节具有强控制权。而美 国为商保主导型国家,支付方主要来源于个人,政府不直接干涉定价,由市场主导。发展中国家多 为社会保障型国家,资金来源政府、企业和个人,定价也受到政府调控。
海外市场准入分析:销售体系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销售体系与国内市场销售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有1)直销占比较高;2)GPO 模式广泛运用,且存在进入壁垒;3)售后服务要求高,因此国产器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难度较高,而发展 中国家销售模式和国内极为类似,和国产企业本身国内销售经验的兼容性很高。
销售体系:GPO组织和医药流通商
GPO(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集团采购组织:主要目标就是为采购者(主要是医院等机构)同 供货商(厂家、经销商等)进行价格谈判,从而为采购者节约成本,GPO组织从供应商那里赚取管理费(一般不 超过3%)。根据HSCA的数据,美国至少有600个GPO组织,约96%~98%的医院是GPO的成员,平均每家医院 加入2~4个GPO组织。医院约有72%的采购经由GPO合同完成(超3000亿美元),与直接采购相比,GPO在 总体采购花费上平均为每家医院节省10%~15%,在医疗器械方面平均节省为10%~18%,2018年总共节省了 341亿美元。美国大型GPO组织包括Premier、Vizient、HealthTrust等。
医药流通商:承担货物运输仓储、市场推广等流通功能,美国三大医药流通巨头为McKesson 、Cardinal Health和AmerisourceBergen。大型GPO一般是流通企业的客户,Cardinal Health2024财年16%的销售额来 自两家大型GPO公司Vizient和Premier。
四、从欧美、亚太、中东非市场出发,看器械出海潜力
美国:第一大医械市场,竞争激烈
美国医保制度:以商保为主。美国医疗保障体系由商保和社保组成, 商保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和承担风险,2022年美国商保支出 1.29万亿美元,共计覆盖2.26亿人(约占总人口68%)。社保主要 由联邦医保医补中心CMS管理,包括医疗保险(Medicare)、医疗 补助(Medicaid)等计划,主要覆盖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 军人等特殊群体。
市场总览:美国老龄化程度较深,医疗基础设 施发达,医保体系完善,人均医保支出高达1.4 万美元。医疗器械本地制造商实力强劲,FDA 对医疗器械管控严格。从偏好来看,美国市场 更倾向技术创新、先进的医疗器械以及个性化 医疗方案等。 2022年美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1609亿美元, 市场主要玩家包括:美敦力(10%)、史赛克 (8%) 、BD (7%) 、强生(7%) 、波士顿科学 (5%)等。
印度:人口基数庞大,基础医疗需求空白亟待填补
印度医疗机构分为公立与私立部门,以私立为主:前者分为一级 (卫生中心)、二级(地方医院)、三级(高级医疗机构),后者 主要包括养老院、诊所与企业医院。公立医院为非盈利机构,资金 来源多为政府投入和捐赠,收费和诊疗率均处于低水平.在大部分地 区,私立医院的治疗率超过60%。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