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塑造城市的血脉和骨架。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城市凭借航运等方面的优势,率先承接全球制造业产能,一跃成为国内制造业和外贸的中心。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塑造中国西部城市的航运优势。
与以往东部沿海城市承接全球制造业产能不同,如今中国正在向外传递制造业产能。中国西部城市的产业链条正沿着一条“南向通道”向东南亚辐射。
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重庆出发,向东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向西与中欧班列衔接;向南到广西北部湾港,经海运至新加坡及全球。这条通道不仅是西部城市出海的“新选择”,也是经济贸易的“稳定器”。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任晓红对媒体分析称,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将西部地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环线。依托该环线,不少西部省份一改过去封闭落后的区位劣势,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多位专家分析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贯通将逐渐改变中国的港口区域格局,为中国西部城市走向世界提供强劲的动力。
繁忙的钦州港码头(新华社/图)
出海通道之变
自古以来,中国西部城市货物出海的主要通道有三条:一是沿长江水系,至上海、宁波、舟山等港口出海;二是沿珠江水系,至广州、深圳等港口出海;三是从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出海。
位于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港口距离西部城市最近,理论上应该是最受西部城市欢迎的出海口,但事实并非如此。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广东、广西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为20.25亿吨、22.15亿吨、6.63亿吨。广西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广东的30%,而十年之前这个数据仅为18.7%。
两广间货物吞吐量的差距存在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是广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从2013年仅为广东的18.7%,至2023年达到30%,十年之间国内航运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是广西拥有自己的出海口,并且离西部城市和东南亚更近,为什么广西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远低于广东?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国家战略中寻找。这最早要追溯至2016年,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共同谋划开辟一条联通重庆铁路港—广西北部湾港—新加坡港的南向新通道。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陆海新通道是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目前,陆海新通道已形成“13+2”的新格局——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和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共建。
西部陆海新通道地理位置示意图(图/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2023年,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发送集装箱86万标箱。当年,广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957万标箱,铁海联运标箱占比为9%。这意味着,铁海联运项目是缩小广西港口与广东港口货物吞吐量差距的主要因素。
平陆运河地理位置图(图/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既是因为经济体量的差距,也因为地理的阻隔。从国内航道和港口分布的局部地图看,广西的航运干线均汇聚于桂平,经西江航运干线至广州、深圳等地出口。西江航运干线是国内最繁忙的水运线路之一。2023年,位于西江航运干线的长洲水利枢纽航运通过量达1.84亿吨,而三峡枢纽仅有1.74亿吨。
长洲水利枢纽的繁荣并不代表广西北部湾港的繁荣。从南宁港到北部湾地区的钦州港和防城港缺少一条“自北向南”的运河。因此,广西的内河航运无法连接到北部湾地区,只能“自西向东”流向广东。
地理环境是广西港口的货运吞吐量远低于广东港口的重要原因。广西北部湾港和西部城市因地理环境上的阻隔,呈现出“这么近却又那么远”的格局。
新的“黄金水道”
为了让西部城市拥有一条更为便利、里程更短的出海路线,国家规划修建一条运河将南宁港与北部湾地区的港口打通——平陆运河。该运河建成后将有可能成为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水运通道。
平陆运河项目全长134.2公里,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8900万吨,工程概算约727亿元。每公里的修建价格约为5亿元,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水道”。
平陆运河将打通广西的“郁江-钦江”水系,西江流域中上游的船舶可经平陆运河从钦州港出海,无需流向广东。出口货物从南宁经平陆运河运到钦州港出海,比经西江航运干线运到广州港出海预计缩短航运距离约560公里。
相较于沿长江、珠江水系出海的传统航线,西南地区的货物经广西北部湾出口的航程更短,更有经济效益。据官方测算,出口货物从钦州港出发,通过新航线,9天即可抵达马来西亚巴生,12天即可抵达缅甸仰光,时间均比以往的传统中转航线时间减少约40%。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对媒体分析称,重庆到广西北部湾港铁海联运,相比传统江海联运至东盟地区,国内段运输即可节约10-13天,至东盟主要港口全程将减少20天左右。
广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指出,企业的产品从浔江码头出发通过平陆运河运输,每吨可以节省运费15-20元,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据专家预测,2035年广西港口货物吞吐量相较于2025年将增长约10亿吨。据此测算,十年之间平陆运河可节省约150-200亿元。
从上述数据来看,平陆运河打通后,西南地区的货物从广西北部湾出口,相较于沿长江、珠江水系等传统航线出口,在效率和运费上,性价比都更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对媒体分析,平陆运河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陆海新通道的吸引力,它能够牵引和聚集更多中国西部省份的货物使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使钦州港成为西部省份货物出口东南亚的首选,从而激活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布局示意图。(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
在提效率和降成本两项基本需求的驱动下,北部湾的主要港口钦州港推出多项改革举措。其中,“集装箱跨境物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该项改革攻破集装箱‘门到港、港到港、港到门’的全流程堵点,大幅降低钦州港跨境集装箱的综合物流成本和中介服务收费。
“因为新一代尖端技术的加持,集装箱码头实现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全自动化。相比人工码头,操作人员减少70%。”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盛港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海涛对媒体分析称。6月30日,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钦州中心站拆除了物理围网,海关统一监管,初步实现区域一体化,大幅提升了钦州港的作业效率。
平陆运河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北部湾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
国土资源部的地质普查数据显示,南海石油储量至少为230亿-300亿吨,乐观估计达550亿吨,天然气为20万亿立方米,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其中,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等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已勘探出55.2亿吨石油、1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广西北海LNG接收站是中国西南地区首个LNG接收站项目,以广西为中心,辐射湘、粤、滇、黔四省。该接受站可与陆上天然气资源形成“海陆互保”的能源战略安全格局,有效保障整个西南地区天然气供应的安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对媒体分析称,北部湾城市群具有油气资源丰富和地理位置优越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建设南方重要能源资源储运基地的核心。
平陆运河的想象空间
陆海新通道是西部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平陆运河则是广西的“任督二脉”。打通“任督二脉”之后西部城市将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格局?
一是重庆、成都、广西等地区将发展为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中心;
二是中国西部城市的产业链条将沿着陆海新通道向东南亚辐射。这是一种不同于东部沿海城市承接全球制造业产能的发展模式,而是中国向外扩散的制造业产能。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在于城市本身。从数据来看,广西在发展制造业上仍需下足功夫。
2023年,重庆、成都、南宁的工业增加值分别是8333.35亿元、5275.2亿元、698.37亿元。广西2023年的工业增加值是6918.32亿元。
2023年,南宁三次产业结构为11.6∶21.8∶6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1%、6.0%和79.8%。从2019到2023年,南宁第二产业占比从23.2%降到了21.8%。也就是说,南宁第二产业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东南亚农产品的涌入对广西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广西对越南进出口规模超过700亿元,5000多吨东南亚水果经钦州港进入中国市场,同比增长215%。
打通“任督二脉”后,广西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夯实制造业基础,提高工业增加值;三是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借鉴上海、广州、新加坡等港口城市的经验,与国际接轨。
重庆、成都的制造业产能则在向外延展。西部城市的产业链条正沿着陆海新通道向东南亚辐射。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韩超向媒体分析,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东南亚的农产品、原材料可以高效便捷地来到中国内陆。同时,中国西南地区生产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化肥、生活用品等货物也能快速出口到东南亚。
赛力斯集团是一家落户在重庆、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制造企业。该企业在印尼开设了一家整车工厂。
影响赛力斯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汽车零部件物流周期过长。陆海新通道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赛力斯汽车海外事业部总裁张兴燕向媒体指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司零部件出口至印尼十分便捷,物流成本下降近一半。
时间成本与物流成本的双双下降,使西部城市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向东南亚传递的效益更高。神龙汽车成都工厂自2017年开始向越南和马来西亚出口汽车散装组件(CKD)。2019年以前选择东向通道出海需要30天以上,选择陆海新通道出海仅需15-20天。
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使重庆拥有三个方向的重要出口通道:一是东向通道,沿长江至上海等地出口;二是南向通道,经陆海新通道从北部湾出口;三是向西与中欧班列衔接,直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三条出海通道在运时、运力、运价等方面各有优势,相互补充。
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正在使西部城市成为更加紧密的整体。柳州市柳江区与重庆大龙网集团公司合资成立柳州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园,2023年累计完成外贸撮合量3.78亿元。
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鹏分析称,重庆正在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山地农机装备、先进动力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广西通过对通道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定位,与重庆在产业合作方面将有很大空间。
中新如何再携手
在陆海新通道的规划建设中,新加坡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加坡港务集团是建设陆海新通道最早的发起者之一。2018年11月,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超撰文指出,来自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货物可利用陆海新通道由南向北运输。陆海新通道中最重要的海运路线节点是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因而对新加坡而言,这条陆海新通道与其密切相关。
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对中国和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来说是共赢格局。
新加坡是中国西部城市与世界贸易接轨的重要着力点。杨超指出,新加坡既是国际航运中心也是金融中心,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公司为陆海新通道提供国际跨境贸易解决方案,还可以在商事法律服务、金融融资方面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水准服务。
此外,新加坡在建设中新知识城(广州)和中新工业园(苏州)上的经验可以迁移到西部城市,助力西部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从数据来看,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与新加坡已经形成深度合作。新加坡是广西在东盟的最大外资来源国。截至2022年12月,新加坡累计在广西设立外资企业208家,合同外资额累计14.39亿美元。
5月29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重庆生命科技城和枢纽港产业园推介会现场,1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签约金额超10亿元。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8年来,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56亿美元,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720亿元。
贸易的兴旺是经济繁荣的象征。2024年6月14日,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突破5000列,折合25万TEU(标箱)。
几年前,南宁国际物流园和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只是一片荒地,如今该地区已经有多家东盟国家的企业入驻,商品种类达5000种。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合作,让中国和东盟在物流领域的合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通道从一条线,再到一个面,把世界多个国家的港口、物流基地串起来了。”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对媒体分析称。
陆海新通道是西部城市进出口贸易的“新选择”,也是经济贸易的“稳定器”。平陆运河的贯通,将使广西北部湾成为西部城市通往东南亚的更优解。陆海新通道正在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崭新的外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