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中国移民在巴西寻求财富 ,巴西圣保罗是许多中国移民梦想的起点,这座城市充满活力、混乱不堪,也存在安全隐患。《联合早报》中国新闻记者林占婷采访了在圣保罗的中国商人,听听他们的想法。
在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市中心,25街是一个感官超载的地方——破败不堪、涂鸦遍地的建筑散发着颓废的艺术气息;垃圾遍地的街道散发着各种气味;街头小贩和流浪汉席地而坐,叫卖声不绝于耳;警察随处可见。气氛热闹而危险。
从熙熙攘攘的街道走进鳞次栉比的店铺,熟悉的中国面孔渐渐映入眼帘。他们操着流利的葡萄牙语,热情地向巴西顾客推销着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比如服装、箱包和手机配件。
巴西大约有30万中国移民和华侨,25街是他们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成千上万的华侨在这里经营着小店。对于很多出身普通、资源有限的中国移民来说,这个喧闹杂乱的商业区,是他们在巴西打拼的起点。
“这里是移民的天堂……也是地狱。”20多年前以非法移民身份来到巴西,如今在一家商店做店员的王洋(化名)这样描述自己在25街的经历。
25 街之所以被称为“天堂”,是因为它为资源匮乏的移民提供了改变生活的机会,甚至让他们赚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大钱——其中包括像王阳这样以无证移民身份来到这里的人们。
当时,王阳听说几个亲戚冒险去巴西“混得不错”。受他们故事的激励,他向蛇头(人贩子)支付了一万美元,贿赂法国机场工作人员,从中国经法国偷渡到巴西。在巴西,他开始在25街做流动“皮包贩”。
“很多中国人在创业初期,为了逃税,会卖假货或走私货。如果你能提供好的价格和质量,你的生意就能迅速起步。”——眼镜店老板卢欢(化名)
圣保罗是许多中国移民在巴西的起点。(Lim Zhan Ting/SPH Media)
圣保罗是许多中国移民在巴西的起点。(林占婷/SPH Media )
他回忆道:“我们从批发商那里进货,然后在街上卖。那些货全是假货。那段时间,我的皮肤晒得很黑,有时还欠债。我不得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积累。”
巴西当局并没有对王洋采取严厉打压措施,孩子在巴西出生后,政府甚至还给他发放了永久居留证。随着巴西外贸市场的快速增长,王洋最终开了一家小店,生意逐渐稳定,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出境游政策逐渐放宽,像王洋这样的无证移民涌入巴西。2009年,巴西政府对移民采取开放政策,对许多无证移民实行大赦,允许他们获得合法居留权。还有一些人通过家庭关系获得永久居留权,在巴西扎根。
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25街仍然被一些移民视为“机遇之地”。
眼镜店老板陆欢(化名)分享道:“很多中国人创业初期,为了逃税,会卖假货、走私货。如果你能提供好的价格和质量,生意就能快速起步。”
前一分钟富裕,后一分钟落魄:腐败的祸害
然而,25街也被视为“地狱”,高利润伴随着高风险。陆欢说:“在这里你确实能赚到钱,但这可能只是你的第一桶金。随着生意越来越大,你必然会引起巴西当局的关注,尤其是很多商家经营假冒或走私商品,这些都是非法生意。”
巴西警察或税务人员突击检查华人商店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位姓潘的眼镜店老板说:“这种情况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他们来的时候,会把所有假冒商品都没收。每次突击检查至少会造成数万雷亚尔的损失。”
服装店店员邹旺军指出,巴西官员腐败问题严重,让企业主束手无策。“就连海关也腐败,索要贿赂。有时海关会扣押你的货物,你会一下子损失好几个集装箱。这简直是灾难性的——你可能赚了一段时间的钱,但突然就破产了。”
华人移民逐渐聚集在圣保罗的另一个街区——布拉斯(Brás)。这个街区也以小商品交易为主,但售卖假冒商品的店铺比例较低,普遍被认为比25街更安全。
邹望军追随亲戚的脚步来到巴西。(林占婷/SPH Media)
邹望军追随亲戚的脚步来到巴西。(林占婷/SPH Media )
除了经济损失,人身安全也是圣保罗华人社区最担心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抢劫的经历。
那些“幸运”的人可能只是丢了手机。更严重的情况下,连身上的衣服都可能被偷。一位店主讲述了一位朋友的经历:“他曾经穿着名牌衣服去钓鱼。结果被抢了,除了内衣什么都没了。巴西人就是喜欢抢劫中国人。”
居住在25街的华人从不放松警惕。有的受访者会用绳子把手机绑在腰间,有的在人多的地方会摘下手表,还有无数人建议记者不要在街上露手机,最好还是待在室内使用。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根据巴西公共安全论坛(Fórum Brasileiro de Segurança Pública,FBSP)的数据,2023年圣保罗州共发生158,150起抢劫案和137,891起手机盗窃案。这意味着平均每1分46秒就有一部手机被盗或有人被抢劫。
随着25街华商数量的逐年增长,华人移民逐渐聚集在圣保罗的另一个区域——布拉什(Brás)。这个区域同样以小商品交易为主,但售卖假冒商品的店铺比例较低,普遍被认为比25街更安全。
布拉斯以早市闻名,但那里的商贩们日子并不好过。蔡先生是一位在巴西生活了六年的服装店老板,他和妻子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一个小时后,他们摸黑开店,开始批发早市。下午关门,晚上七八点就睡觉了。“即使是现在,我们也还不习惯,”蔡先生坦言。
2024年10月30日,消防员在巴西圣保罗一家购物中心努力扑灭火灾。(Carla Carniel/路透社)
2024 年 10 月 30 日,消防员在巴西圣保罗一家购物中心努力扑灭火灾。(Carla Carniel/路透社)
虽然繁重的日常工作尚可应付,但突发事件却可能让人措手不及。去年十月下旬,布拉什(Brás)一家购物中心发生了一场严重火灾,那里聚集着许多中国商户。据报道,火灾是由于店主忘记关闭电器而引起的。大火将购物中心夷为平地,影响了400多家商店。据估计,损失了价值数千万雷亚尔的商品,但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灰色地带:无证移民的困境
事发后,巴西各地各大华人社团纷纷伸出援手,包括提供经济援助。然而,对于那些辛辛苦苦打拼的生意却化为乌有的华商来说,这场灾难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对于一些在灰色地带经营的移民来说,他们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一位在布拉什区另一家商场经营杂货店的高姓店主直言:“他们甚至可能不纳税,也没有合法身份。他们丢失的物品很可能没有保险,他们当然无法安心或理直气壮地寻求帮助。”
圣保罗的生活充满风险和挑战,但这座犯罪率高的城市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中国移民。原因何在?
一位在巴西生活了20年的拉奥姓服装店老板分享了他的感受:“只要你努力工作,就不会饿肚子。区别只是赚得少和赚得多而已。虽然风险很大,但有些人同样雄心勃勃。那些梦想一夜暴富的人会去赌一把。”
...由于巴西商业环境本身就存在灰色地带,很多中国企业家被迫走钢丝,有时甚至不惜采取非法手段,以求突破困境。
在混乱的环境中凭借智慧和勇气生存
面对种种经营和安全风险,在巴西的华人无法改变复杂的现实环境,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寻找生存之道。
首先,保持低调,时刻保持警惕至关重要。许多人对巴西的执法系统缺乏信任,必须想方设法保护自己。
眼镜店老板陆欢说,他开的是一辆装甲车。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他解释说,几年前发生过一起持枪劫匪拦下他的车并试图抢劫他的财物事件,所以他不得不开装甲车。
其次,由于巴西商业环境本身就存在灰色地带,很多中国企业家被迫在法律框架内徘徊,有时甚至采取不合法的手段来突破困境。
陆欢透露,一些中国商人为了获取更高利润,会通过巴西邻国走私货物,逃避正式的海关申报和税收。“只有这样,货物才能低价出售,否则根本卖不出去。”他解释道。
他承认,他店里的眼镜就是通过这种偷税漏税的方式进货的:先从中国运到巴拉圭,再雇佣人员走私到巴西,每次走私的费用为300美元。
圣保罗市中心第25街是中国移民聚集的地方。(Lim Zhan Ting/SPH Media)
圣保罗市中心第25街是中国移民聚集的地方。(Lim Zhan Ting/SPH Media )
然而,卢先生深知,依赖这种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生意越大,被抓的风险就越高。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圣保罗建立自己的工厂,逐步摆脱依赖走私的经营模式。
另一个关键的心态是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面对挫折时保持冷静也同样重要。潘女士是一位眼镜店老板,她讲述了自己最近货物被巴西警方没收的经历。她抱怨了一会儿后,平静地告诉我:“没事,他们把货物拿走了,我再补上新货就行了。”
“我们的收入和中国普通人差不多,每月大概八九千元人民币(约合1093美元到1230美元)。唯一的区别是,在这里开店让我们更自由,不用向任何人低头。”——一位潘姓眼镜店老板
不断演变的机遇观念
早期,中国移民常说在巴西赚钱很容易。但现在,他们普遍认识到,在这里获得财富和成功绝非易事。
陆欢感叹:“现在难多了,在巴西创业的机会跟以前不一样了,复杂多了,因为现在中国人太多了。”
巴西一家华人社区组织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人概述了巴西华人零售商和批发商目前面临的三大挑战。
首先,网购的增长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进口商现在可以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这使得分销商和零售商等中间商面临失去生计的风险。
其次,选择使用电商平台的商家必须支付高额佣金,但他们仍需承担在巴西经营的所有商业风险。
此外,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外运营,但只在巴西设有海外仓库。这种模式使他们能够游走灰色地带,逃避税收和售后保修责任。这给遵守法规的本地企业带来了不公平竞争。
对于眼镜店老板潘女士来说,通过做生意致富从来都不是她的目标。她追求的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收入和中国普通人差不多,每月大概八九千元人民币(约合1093美元到1230美元)。唯一的区别是,在这里开店让我们更自由——我们不用屈从于任何人。”
中国影响力的崛起和年轻一代的抱负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巴西华人社区积累了财富和影响力,建立了紧密的贸易网络。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移民面临的困难远少于他们的前辈,他们渴望摆脱小本经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24岁的第二代巴西华裔安娜(Anna)就是这股新浪潮的典型代表。她出生于巴西,四年前在中国上大学,并于2024年7月毕业。毕业后,她回到了巴西,与哥哥嫂子在圣保罗开了一家化妆品店。
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安娜甚至懒得投简历。毕业后,她决定回巴西,和志同道合的嫂子一起创业。“中国竞争太激烈了,人才济济。跟他们比起来,我的中文水平差远了,雇主怎么会选我呢?”
安娜(右)与哥哥嫂子一起开了一家商店。(Lim Zhan Ting/SPH Media)
安娜(右)与她的哥哥和嫂子一起开了一家商店。(Lim Zhan Ting/SPH Media )
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安娜和合伙人投资30万雷亚尔,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商场租了一间店面,销售化妆品和日用品。虽然实体零售生意不错,但她并不满足于仅仅销售小商品。她的目标是超越在同一商圈销售玩具的父母。
他们三人集思广益,提出了多种商业想法,包括利用中国的直播销售模式、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成立网红经纪公司。
然而,她也敏锐地意识到现实的局限性:“物流和电商——想像在中国那样运作起来非常困难。看看这里的安全状况,就连邮政卡车都会被抢,包裹也会被偷。”
25 岁的陆欢 (Lu Huan) 立志要摆脱华人社区的束缚,在日益饱和的市场中开辟自己的道路。
他获得优势的策略是避免在华人社区做生意或社交。相反,他专注于融入巴西社会,包括学习葡萄牙语、参加巴西的社交聚会,以及比一般的外国商人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通过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像早期移民那样,没有智能手机,不得不完全融入巴西人。”——卢
中巴合作深入发展吸引更多中国企业
在陆欢看来,如果不这样做,他就无法摆脱巴西的华人社区。“现在信息这么发达,通过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你能学到很多东西。不像早期移民那样,没有智能手机,必须完全融入巴西人。”
除了零售批发,在巴西的华人也越来越多地涉足其他行业,尤其是近年来中巴在新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也带动了更多大型中国企业在巴西寻求商机。
“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巴西人对你们的眼光也变了。我们的社会地位正在慢慢上升。现在,巴西人看到你是中国人,就觉得你很有钱。”——服装店店员邹旺军
2024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利亚普拉纳尔托宫与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会晤后握手。(Everisto Sa/法新社)
2024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利亚普拉纳尔托宫与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会晤后握手。(Everisto Sa/AFP )
巴西现任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我在圣保罗采访时,中国领导人刚刚结束对巴西的国事访问。
25街和布拉斯区的商户们也听说了中巴两国高层交往的消息。他们或许无法确切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或中巴建交50周年的具体影响,但他们能感受到中国在巴西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许多人相信,他们的生活将因此改善。
邹望军说:“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巴西人对你们的眼光也变了。我们的社会地位正在慢慢上升。现在巴西人一看到你是中国人,就觉得你很有钱。”
或许正因如此,即使手机难免被偷,凌晨两点起床赶集,货物时不时被没收,无数中国移民仍然选择留在巴西继续工作。尽管面临危险,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处境中看到了向上流动的希望。
正如巴西华人社团组织负责人所说:“我们谈论巴西的诸多问题,但与它带来的机遇相比,这些问题根本不算什么。做生意,有得必有失,只要及时调整,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于在巴西的华人来说,只要努力工作,仍然可以过上小康生活。”